西尔斯育儿经

有智慧的养育者会: 与他们的子女始终保持情感联系; 建立起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敏感; 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培养良好品行上,因而不必对孩子作太多的纠正; 对适龄行为有着富有成效的理解; 用幽默来促进孩子的协作精神; 善于不被孩子察觉地引导孩子的行为。

在对孩子的养育中,专制型的养育方法主张:“我来告诉你该做些什么。”沟通型的方法主张对孩子说:“你认为什么是该做的事呢?”行为改进型的方法主张对孩子说:“如果你这么做,就会有那样的结果。”而我们的建议是给你的孩子这么一条亲情依附性的信息:“你可以相信我,我会帮助你懂得该做什么。”

对孩子的了解就好像是一种第六感觉,让你能够对各种情况作出预测和控制,从而使你的孩子避免遇到麻烦。

在带孩子带得很吃力的时候,你应该使用自身的才智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耐心和自信心——所有这些都是你养育孩子所必需的。如果你过度地使用那些人造的替代品,那么你的宝宝很有可能就学会了从物质中寻求安慰,而与人在一起反而会感到不舒服。当你流连于婴儿用品商店的时候,且慢拿出你的信用卡来付账。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过多地依赖那些人造的替代物会让你在以后感到失望,你会认识到没有任何代用品可以帮助你养育、管教自己的孩子。

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对配偶和工作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人亲密相处的能力。我们访问过的心理治疗师都曾主动告诉我们,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治疗对与人亲密相处感到困难的病人身上,而且他们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努力让他们的病人重新感受到父母之爱。

父母的任务,用一个被初学走路的孩子弄得疲惫不堪的家长的话来说,就是“保护我的宝宝,不让他摔断脖子,但仍要鼓励他进行学习。”

如果需求得到了满足,每个婴儿都会在内心建立起自尊心。就像园艺师栽培一棵树一样,你的工作就是养育孩子,尽你的所能为孩子营造环境,好让他长得粗壮挺拔,使那些幼嫩的枝条免受伤害。你做不到在每一次称赞中、每一个活动中都树立孩子的自尊心。许多父母们都会为在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方面做得不够而深感内疚。实际上,培养一个有自信心的孩子并不要求你拥有心理学学位。大部分的养育工作是容易的,并且充满了乐趣。多抱一抱你的宝宝,敏感地对他的需求作出回应,享受宝宝给你带来的乐趣,然后你就可以在一旁歇着,欣慰地看着孩子的自尊心自然地建立起来。

父母们也需要游戏 作为一个忙碌的人,我很难把自己降到婴儿的层次去享受那些缺乏系统性的、看上去没有任何意义的游戏。毕竟在我的日程安排上还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一旦我意识到我和孩子都能从游戏中获益,那么这段特殊的时间对我就变得有意义了。游戏对我来说成了一种治疗方法。我需要从成年人的事务工作中摆脱出来一段时间,把注意力倾注在这个重要的小家伙身上,正是他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我如何去放松自己。

你应该让孩子相信,你觉得他很有价值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样的表现。你应该通过充分的目光接触、爱抚和专注的神情来让孩子知道这一点。换句话说,你应该表现出对比赛或成绩测试的结果根本不关心。 不要因为你自己做到了,就期盼孩子像你一样在体育、音乐或学术方面做出优异的表现。有一件事情是孩子能够做出突出表现的,那就是做好他自己。他必须明白你对他的爱并不取决于你是不是认可他的表现。当然,对于那些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为了得到爱和接受而表现自己的父母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

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受到了情感伤痛后,每一次都可以随意地发作,而是指他应该在表达情感和把情感埋在自己的心里这两者之间实现一种和谐的平衡。最终,他应该能够在必需的时候把自己的情感掩盖起来,但又不能盖得太紧,盖得太紧的话会让他即使是在“安全”的环境中也没办法把那个盖子揭开,比如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举例来说,发疯似的狂跑,以宣泄内心压抑的情感)或者与值得信赖的朋友在一起时。能够对情感表达进行控制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不会控制自己情感的孩子是令人讨厌的顽童,而一个从来不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则是平淡乏味的。对情感过多地控制或过分夸张地表露,这两种做法都会给成年后的生活带来问题。

如果一个宝宝的生活被安排了严格的时间表,哭闹的时候大人根本不去理他,他的父母并无恶意,只是受到了“别把孩子宠坏了”的建议的毒害,那么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认为给他以照料的外部世界对他的需求是不敏感的,于是他就学会了不再提出要求。这个宝宝在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把自己封闭起来,将情感埋藏在心里。他既不想去弄清楚内心的情感到底是什么,也不愿意把它们表达出来。从表面上看,这个小家伙是一个很“乖”的宝宝,他不会让任何人感到讨厌。他让自己去适应死板的时间安排,夜里好好睡觉,有他在旁边,大人不会感到任何的不便。这样的“乖”孩子看起来好像是“非常有养育”,实际上有着成长为一个消极的孩子、一个内心愤怒而压抑的成年人的危险。另一些与父母感情疏远的婴儿在得不到回应时会拼命地哭闹,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而且总是怒气冲冲。这种宝宝会变成很难管教的孩子,他们会把这样的情感带入成年期,就像“乖”宝宝一样,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心理医生办公室里的常客(这种“乖”宝宝、“讨厌的”宝宝与性情平和、安乐的宝宝或者难带宝宝还是有所区别的)。

你应该拒绝自己内心的那种消除孩子怒气、批评孩子、和孩子讲道理的想法,你的孩子还没有能够接受你这些做法的悟性。

过了6岁之后,孩子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来保持家庭的和谐。如果你7岁的孩子满怀憎恨地瞪着你,看起来一心想要调皮捣蛋,而且拒绝你主动与他进行的交流,这时,你可以平静地要求他到另一个房间里去,以免他那令人讨厌的情绪影响你们之间的融洽。

在向孩子解释之前首先体会他的情感 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你对孩子敏感的一部分,而对孩子敏感正是依附性养育的核心内容。要真正地体会孩子的情感,你就必须进入孩子的心灵,从他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努力去感受他的情感。逻辑反应永远代替不了对别人情感的共鸣。孩子们是不讲逻辑的。你可以对孩子说储藏室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怪物,但是只要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到害怕,那么逻辑解释根本就是徒劳无益的。你首先应该面对的是孩子的情感,要鼓励孩子相信你,然后再来运用你具有逻辑性的、成熟的智慧。这种方法无论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都是十分有用的。在你能够与孩子们进行真正的沟通之前,他们首先必须相信你确实明了(尽管无须赞同)他们的观点。对于10岁刚出头的孩子(或者10多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意识到父母不理解他的观点更令他烦恼的了。

不幸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孩童时期受到了这样的教育:愤怒是不对的、有罪的,甚至是非常可怕的。愤怒本身并没有什么对和错,会产生错误的是我们在愤怒时所做出的行为。不管内心有什么样的情感(愤怒、害怕,甚至是爱恋),脸上始终保持平静,这是情感上成熟的标志。你的孩子是通过对你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会处理他自己的愤怒的。我们的目的是接受和交流自己的情感(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知道我们是具有真实情感的人),同时给孩子们做出榜样,使他们像我们所期盼的那样成长为真实的人。

对于这个故事,我得出的相关看法是:你可以在书本上读到所有你想知道的怎样教育孩子的知识,包括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但是在你们冲突时盛怒的情况下,如果你对孩子感到不知所措,那么你就应该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本能地想什么就说什么。当然,如果把握得不好的话,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具有潜在的破坏力。然而,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坚实的亲情依附的基础上,那么你尽情地发泄你的情感对管教孩子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有时候,真诚、不矫揉造作是穿透孩子心理防线的唯一办法。

西尔斯经典链接:享有内心的平和 许多成年人为了获得他们过去在成长过程中未能享有的内心平和,会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来尝试各种不同的哲学、宗教,阅读各种自我帮助的书籍,参加各种支援团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者转而求助于药物或其他上瘾的嗜好。他们不可能找到内心的平和,因为他们根本弄不清楚要追寻的东西是什么。而受到父母依附性养育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着内心的平和,因而知道内心平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果遇到了生活当中无法避免的挫折,他们会暂时地失去幸福感,但总能把它重新找回来,因为他们知道要寻找的是什么。他们有着找到内心平和的情感技巧,在他们长大成人后会更易于进行深入的心灵内省。

内心的愤怒常常会使孩子变得孤僻起来。为了使摇摇欲坠的自我形象免遭侵袭,愤怒的孩子会拼命地抗争,裹上一层坚硬的外壳。他在表面上看起来相当平静,但严密的掩盖之下是一腔紧张地压抑着的情感,好比紧紧盖着的高压锅里滚烫的蒸汽,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疏导。如果把情感的盖子紧紧地捂住的话,孩子就会变得孤僻,逃避那些可能会引起他怒火爆发的人际交流。这就是我们建议父母要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思维方式来看问题的原因——同样的事物,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和用大人的眼光来看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不把愤怒当成是要你去解决问题的信号,那么愤怒只会造成伤害。你任由它存在、不去解决它,最后只会让你不喜欢自己的感受、不喜欢你自己以及使你产生愤怒情绪的那个人。你的生活纠缠在了本来可以忽略的那些琐事上。

为了鼓励学步期或者学前阶段的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你应该准备一个装零食的盘子。可以采用冰箱里做冰块的冰盒、饼干筒,或者带有格子的塑料盘,在每个格子中装上一小份颜色鲜艳的食物。把各种食物剩下的部分放在冰箱里进行保鲜。为每一种食物取一个诱人的名字,比如“鳄梨船”(四分之一只纵向切开的鳄梨)、香蕉轮子、煮熟的胡萝卜轮子、花椰菜树、乳酪积木、小圆圈(O形的谷类食品)、鸡蛋独木舟(煮透的鸡蛋纵向切成多瓣)、小棍子(长条的全麦面包)、月亮(削了皮的苹果切成片。可以薄薄地涂上一层花生酱),或者叫做贝壳和蚯蚓(形状各异的意大利面食)。

如果仔细地阅读这些食品的标签,你会发现在一些深加工的食品当中,包含有不止一种的糖分,它们加在一起形成了一记强有力的糖分“重击”。由于糖分提供了快速的能源,这些含糖食物就使那些对糖分比较敏感的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产生了强烈的不稳定。

各种复合碳水化合物是另一种类型的糖,我们家的老奶奶把它们称为“糨糊”。这些糖具有比较长的分子,消化系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分解这样的分子,因而使得这种糖像能量胶囊那样缓慢地释放能量。这种大分子的糖为机体提供了逐渐释放的、稳定的能源,让你能比较长时间地感到精力充沛,而且不会触发你做出古怪的行为。

不要把食物作为一种控制工具。千万不要把食物硬给婴儿或儿童塞着吃下去。如果他们喜欢吃的话,那就会张大嘴巴,或者自己拿起来塞进嘴里。你的任务只是提供有益健康的、营养丰富的食物。吃这些食物,那是孩子的事情。千万不要拿着一汤匙的食物在后面追着他,硬要他把东西吃下去。别为了让孩子吃完主食而威胁他“要不就没有点心吃”。也不要对孩子吃饭的好坏作任何评论。你应该把嘴巴闭起来,吃饭好坏是孩子自己的事。

你应该知道,饥饿的孩子、吃着垃圾食品或含糖量过高的食品的孩子都很难具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你可以午前和傍晚让孩子吃上一餐,或者吃一点有营养的、耐饥的点心,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在上午和下午的晚些时候发脾气。

你千万不要让孩子贪吃,这将有助于他学会生活中十分有用的一课——推迟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你自己总是要吃双份的蛋筒冰激凌,那么孩子会学你的样,也要同样多的冰激凌吃。应该在特殊的宴会场合才吃双份的蛋筒冰激凌,在一般情况下你应该只吃一份,给孩子作出推迟满足自己欲望的榜样。

这种正常的睡眠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婴儿、甚至大多数2岁的孩子在没有你协助的情况下就没办法按你的要求躺下来马上睡着。父母们应该学会:婴儿和学步期的孩子需要有大人照料着入睡,而不是把他们放在那儿让他们自己去睡觉。应该教他们学会放松自己,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夜间是小孩子容易受到惊吓的时间 当夜间醒来并且发现只剩下他们自己的时候,年幼的孩子们确实会感受到与大人分离的焦虑。而且,孩子们也难以弄清楚梦幻和现实的区别,在醒来的时候,他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醒了还是在做梦。他们处理夜间烦恼的能力要比成年人弱。父母们应该学会:孩子们在夜间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

那些睡眠专家们会告诫说,如果你让宝宝睡在你们床上的话,孩子最终就会有依赖性。而我们发现,从总体上来说,相比于那些与父母睡在一起的宝宝,与大人分开睡的孩子(主要是那些没有受到依附性养育的宝宝)往往有更多的行为问题。

躺在床上讲的故事在白天的时候孩子可能根本听不进去,而在就寝时你却可以巧妙地插进一些对孩子的教导。你自己的成长岁月就可以用来编出一些相当棒的故事。你应该用愉快的故事情节和值得敬仰的价值观念来陪伴他进入梦乡。日复一日地这么给他讲故事,那些点点滴滴的智慧将会日积月累地充实他经验的宝藏。数年之后,这些就寝时受到的教育将在他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临睡前的祈祷自古以来就是一项传统,它能有效地抚平生活中的创伤,让孩子传承父母的价值观和信仰。

有时候,孩子拒绝午睡的原因是大人向孩子提出午睡的要求而大人自己不睡。为了能起到作用,你应该和他一起躺下来,闭上眼睛。妈妈通常需要和孩子一样多的休息,而且你会发现中午休息一会儿能够起到治疗作用。忙碌的父母常常会这么想:“现在我可以去做点事了。”你可千万不要屈从于这种想法。渐渐地,你的孩子就会养成在规定的时间睡午觉的习惯,不再需要你的陪伴。

在把孩子哄睡着之后,当他第一次醒过来、哭喊起来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冲过去,而是要给他时间去自己重新入睡。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等过了这么一段时间你才去照料他。相反,你应该将你敏感、细腻的感情作为衡量你对孩子作出回应的晴雨表。如果他很快又重新睡着了,那就不需要你去照料他了。如果事态越来越严重,你就应该马上高度敏感地警觉起来,实事求是地立刻跑到孩子的身边去,尽你的所能帮助他重新安然入睡(不要开灯,不要和他玩,尽量少和他讲话)。

如果一个孩子的行为是用打屁股的办法来控制的,那么他将来很可能会把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模式带到他与兄弟姐妹和同伴的其他各种关系中去,并最终把这种模式带入到与配偶和孩子的关系当中。

在打孩子屁股之后,即使是父母为了减轻内心的负疚而去拥抱孩子,也不会消除对孩子的伤害。在拥抱过去了很长时间之后,孩子依然还会感受到身心内外所受到的打击。

表面上看起来,他表现得像个“好孩子”。而在内心的深处,斯宾莎认为他自己是个坏小子。他感到自己是不正当的,因此他就没法作出正当的行为。挨打让他感到自己很渺小、很软弱,并且受到了比他强壮的人的压迫。

打屁股同样也贬低了父母的角色。父母对孩子来说是权威人物,这意味着你受到孩子的信赖和尊重,而不是孩子对你产生畏惧。持久的威严不能建立在畏惧的基础上。喜欢用打屁股的办法来控制孩子的父母陷入了“双输”的境地,不仅是孩子会因此而丧失对父母的敬重,而且父母也会遭受到养育的失败,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套打屁股的思维习惯,除此之外他们很少知道有其他的办法。这样的父母不会采用预先规划、通过实际经验进行验证的策略来把孩子潜在的错误行为引导到好的方向上去,因此孩子会做出比较多的错误行为,从而导致父母更多地打他们的屁股。这样的孩子没有受到教导去培养起内在的自我控制力——这是孩子又一个方面的损失。

体罚实际上是虐待孩子的前奏,为虐待孩子创造了条件。那些习惯打孩子屁股的父母会倾向于越来越重地责罚孩子,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因此在孩子犯错误时不由自主地立刻就实施起了体罚手段。

打了屁股之后可以和他坐下来谈一谈,一定要让他知道他要是没有做出那些该打的行为的话,他的所作所为原本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不打屁股而采用其他的方法,能够更多地引发孩子的思考、激发孩子的良知,但是这些做法可能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父母们倾向于采用打屁股这个办法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做法比较容易。

孩子不会像成年人那样理性地思考问题,但是他们对于公正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判断力——尽管他们的判断标准与大人的不尽相同。

对于那些他仅仅是因为好玩,或者是出于他自己的目的而做的事情,你根本不必去夸奖,甚至不必加以赞许。

“你又在挖鼻孔了。”“你又要去哪里?”“又迟到了!”“你就不能做一些好事吗?”像这样消极地再三批评孩子,我们把它称为唠叨,会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观念。研究表明唠叨并不能改进行为,实际上会使孩子的行为越变越坏。唠叨尤其会使孩子具有糟糕的自我形象,从而感受到挫败。唠叨和一再重复的命令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有些孩子表现出来的负面行为比实际做出的要多,连续不断的提醒会让他们做出更多的负面行为。比较好的办法是有目的地挑选出一些可以挽回的东西,并且集中地关注孩子行为中积极的方面(比如,“我喜欢你走到一边给你妹妹让路的做法”)。你会看到负面行为将逐渐地消失。

各种各样的奖赏是诱导孩子向着你为他设定的目标前进的一种方式。最终的目标是自律——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是因为他自己想要这么做,或者是因为他知道你期待他做出好的行为。他不应该每次做出好行为的时候都希望得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