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202502
如何看待张潼老师从腾讯离职?
作者:陈天奇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359849/answer/5666895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多回答提到研究落地的困难以及一个公司核心AI部门和产品部门之间的矛盾,也有回答题提到了Jeff Dean的成功难以复制。这些东西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大家不要忽略回报越大困难越大这一事实,一直延续一个已有的模式固然可以获得小的进步,改变思路求革新会有小概率获得大的突破,当然只是取决于当事方是否愿意放手去搏而已。
就以Jeff Dean来说,brain的架子经历了两代(dist-belief, TF),内部狗粮三年以上之后才开放出来。我在brain实习的时候见证了TF的狗粮阶段,大家提到的这些问题人家都有,比如产品部门要跑更稳定的LR啦,TF比dist-belief掉点等等问题,可以直接跑alex写的cuda-convnet很开心效果好等等。如果Jeff不用他的政治手段和个人魅力强推,可能也就没有然后了。
很多事情不一定会在一年两年的时候看到,多时候大佬做的事情只是把自己作为抵押去搏三年五年之后的成功。以大势而言,肯定是逆势而为,有的人愿意相信去跟随,有的人趋于保守,但是不需要把一种态度强加给所有人。放手去搏的人会失败一次两次,但如果没有人放手去搏,想要取得大的跨越也是永远不可能的。
如何看待张潼老师从腾讯离职?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359849/answer/5660591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讲了他在腾讯的事情,那我就讲讲他当初在百度BDL的事情吧。
曾经和IDL的一个T11闲聊,他和张潼一样,原来也是国外某个大学的教授。这位科学家当初是来和我们业务部门合作的,想把他搞的一个东西用在我们这边。我们就问,像他们这样的科学家,公司给他们的KPI是啥,有两个,一个是发论文,另外一个是业务线上的落地。可是他弄的这个东西,怎么说,实在是用不上,性能开销大,实际上的效果也仅仅是论文上在一些小数据集上的结果。
公司的AI实验室,都会有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如何落地,如何跟业务结合。但现实情况是,BAT的大业务部门,就说他之前待的百度吧,凤巢网盟这些现金流业务部门,自己能造轮子,而且还造得不错,为啥要跟IDL/BDL合作?合作的收益是什么?纯为了上线而上线?凤巢当初第一版用DL做CTR预估的时候,用的训练框架是IDL出的paddlepaddle,就是现在百度开源的那个。但后来,凤巢连续造了两个轮子,把paddlepaddle给替换了。为啥?第一,员工要晋升,造轮子,造能用的轮子是最快的,这个好理解。第二,为了更好的维护和定制化,这个其实也好理解,对于这些大部门,最好这些核心的东西都在自己手中,想怎么改怎么改,有人维护,不然出了问题,找谁?找IDL么?
那么业务部门需要state-of-the-art的技术么?这个就看你如何理解state-of-the-art了,你说要不要DL,那当然要,可是没了这些Lab就要不了么?这些业务部门的工程师可能推公式发论文不行,可也是有一批工程能力强理论了解,精通各种工程化和业务trick的工程师,在落地方面,他们吊打Lab这些人啊。对,你说他们发了一个论文,MSE/AUC/LOSS 提升了多少多少,但放到线上环境,可能是完全另外一个样子。或者,在真实线上环境下,根本就做不到论文说的实时性,或者性能极差。在这种情况这下,这些Lab的位置就很尴尬了。找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哼哼唧唧,不愿合作,一是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实验田,二是利益相关,而且对于业务数据,我们一般是不轻易给这些Lab的,特别是转化数据、用户数据什么的。发论文么,又不是什么特别好的论文,或者能引领某个方向,有巨大突破,非常酷炫的论文。
更尴尬的是,业务部门跟你合作了,给数据给人,帮你完成线上开发、搭建数据流、甚至连工业级的训练流程都给你写了,做了半年下来,发现,诶,线上ctr/cvr/gmv啥的,都没涨,还跌了,那年底的PPT该咋写?业务部门对接的员工咋想?本来希望抱上大腿上个高大上的东西来晋升,年底喜滋滋地拿年终奖。业务部门的经理总监怎么想?给了人力物力,啥都没搞出来,叫我的PPT咋写。我的业务KPI还要不要了。从AL lab的角度来看,论文发了,牛皮吹出去了,现在上不了线,对业务没有帮助,好听不好说啊。怎么体现学术对人类进步的帮助?还要不要向往星辰大海了?
毕竟,Jeff Dean这种神人,全地球也没几个,你不能期望每个类似的AI Lab的老大都有Jeff Dean这样的技能点吧。另外,Jeff Dean是真神,看够了各种落地、实现、论文,就会深刻感觉Jeff的神。当然,有很多研究成果最后落地成为了产品,可这也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不是什么都能落地。不然一年几万篇论文,不得个个落地,人类30年后不得移民火星了。
纯养着一些科学家发论文,这事BAT做不出来,也做不长久。十几年前的微软研究院,Yahoo研究院做过,Google现在也做着,可是不纯粹,Deepmind算个特烧钱的例外吧。同样是烧钱,Deepmind虽然也烧,可是烧得全球都看见了,一看看好几年,讲AI,必讲AlphaGo,宣传效果不知道比一般会议的赞助高到哪里去,谈AI不讲AlphaGO,简直不能好好地谈笑风生。
以上,张潼都经历过,感受肯定不好。
我没说张潼学术不行哦,可他不适合这个环境吧。那些bound什么的,在这里无用武之地。而且,从管理角度来说,之前他做为BDL的头,管理做得确实不怎么样,他下面的一些员工跟我闲聊的时候表示,张潼学术行,但管理是确实不行。所以,他回归学术圈也是好事。
李沐在这个问题下面也回答了,做为大神,他叫大家不要过度解读学术研究和产品之间的鸿沟。不是我要diss李沐,现实就摆这里,为什么要否认。李沐背景偏系统架构、框架实现,有Amazon这个大腿,如果公司层面说要用MXNET这个框架,那他好好做,可以做很深,影响力很大,至少公司内部不用也得用,不会存在实质业务上的KPI,可能是其它形式的KPI。但张潼是偏理论、最优化的,对他的期待就是搞个算法,落地,产品fancy,涨业务数据。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期待。只能说他站着说话不腰疼。另外,主业务要换基本的模型算法,其实是很难的,李沐之前在百度凤巢的时候,主导过一个项目有点像CG用来替换掉当时基于分布式OWLQN的LR模型,线下评估,迭代轮数减少了,AUC持平涨一点,但线上效果并不好,最后是强推的。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想diss大神,而是想说,学术到业务的鸿沟不仅没有过度解读,而是被轻视了,大神自己也经历过这些,对个中滋味应该也很了解。
https://weibo.com/1261531020/PcJwhs37Y
你可以在油管搜Care less. 我觉得这是一个看透了大公司体制且有大智慧和大爱的人无私的分享。我也分享给你们:
- 在大公司大机构里,智商高的人常常会困惑,这个是正常的。恭喜你自愿加入了权威体制的资本主义大公司。
- 智商高对自己要求高的人常常想不自觉地改变一些什么,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他劝告大家尽早放弃这种妄念。
- 在权威体制的大公司里,每个人的作用都很小。每一件事,每一个流程和工具为什么会这样,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你不要去改变这些,这会得罪很多人,最后走人的是你。
- 清楚了这些,你要做的就是用每天两小时的时间做好你分内的事情。其余的时间建立关系。跟那些关键的人搞好关系(这个好难的, 我从来没试过,感觉比工作还累)。
- 你总想着如果你工作中能做出贡献带来impact,就能得到提拔。这也是所有公司的表现评估performance review里说的。他说,我做了大大小小很多公司的咨询,帮助设计performance review。 但实际上公司的performance review都是一个摆设而已。大部分情况下,你的提拔不是(仅仅)因为你的工作,而是上面某个人某个组织看上了你,批准了你的提拔。不然你的贡献都是假的。
- 不要去质疑或者对现有的做法,工具,流程提意见,你会得罪一大堆人,吃力不讨好。
- 除了流水线记件工人或者销售类的工作,大部分白领工作其实是无法直接测量生产力的。如果你效率提高了,自动化了一些流程,不要让人觉得你就很空了。因为你如果自动化了一些东西,很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大家都需要一份工作的安全感。不要说破。你剩下来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好了,要告诉大家你依然很忙。不管什么时候谁问你工作如何,你都要告诉他们你很忙。
- 自动化越多的人,可能就是那个最早让你走路的人。这是大公司,缺了谁都照样转。再次提醒是你自己选择了在一个威权体制的工作。
- 因为是威权体制,老板说啥就不要顶着干。他们说啥就是啥。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给自己加戏。
- 不要在老板面前投诉任何人。你指望他们为你做啥?你也不知道你投诉的人在公司里盘根错节的关系。兴许他是哪个VP的心腹,兴许他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兴许他是个表现很差的人,但干掉他需要很久很久。总之,你老板也不可能说第二天就干掉他。你不会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且老板还想你既然投诉了其他人,会不会也在背后投诉他等等。
永远永远记住,你就是一个COGS生产成本。不要给自己加戏。
以下是基于20个健康领域,分析市场如何利用人性牟利(利用人性的方式),以及我们作为自律人士应采取的最佳应对措施:
领域 | 利用人性的方式 | 自律应对措施 |
---|---|---|
饮食结构 | 诱惑口味、方便快捷:推广高脂、高糖食品或减肥代餐,迎合味觉和懒惰心理。 | 坚持自然、平衡饮食,自己准备新鲜食物,避免被包装吸引。 |
食品安全 | 伪装“健康”:以“无糖”“低脂”标签误导消费者忽略其他不健康成分。 | 阅读配料表,关注整体营养成分,而非单一标签宣传。 |
饮水质量 | 夸大健康功效:推广高价“富氧水”“矿物质水”,暗示普通饮用水不够好。 | 使用净水器,选择普通瓶装水,避免购买高溢价产品。 |
作息规律 | 推销辅助产品:智能手表、助眠药物或设备,暗示简单产品可替代规律作息。 | 规律作息,从生活习惯入手改善睡眠,而非依赖外部设备。 |
运动与锻炼 | 贩卖身材焦虑:推广高端健身房、智能设备,暗示高投入必然高回报。 |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因营销驱动过度消费。 |
屏幕时间 | 设计上瘾机制:社交媒体和游戏利用即时反馈和奖赏机制让用户沉迷。 | 限定每天使用时长,设置屏幕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培养线下兴趣。 |
精神健康 | 高价心理服务:高价心理咨询或课程营销,利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焦虑。 | 学习基本情绪管理技能,必要时选择价格合理的专业服务。 |
空气质量 | 夸大威胁:推广昂贵空气净化器或室内香氛,制造焦虑感。 | 选择性价比高、符合实际需求的设备,避免过度消费。 |
室内环境 | 推崇“豪华”装修:以环保和高档为噱头推广昂贵装修方案。 | 简约装修,优先选择环保材料,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
个人护理品 | 外貌焦虑:利用“抗老”“美白”概念推广高价化妆品和护肤品。 | 注重基础护理,选择成分简单的产品,不被夸张功效吸引。 |
医疗检查 | 过度医疗恐慌:推销不必要的昂贵体检或筛查项目。 | 选择正规的体检机构,基于健康需求合理规划检查项目。 |
药物与保健品 | 夸大功效:宣传“万能”保健品,迎合人们快速获得健康的心理。 | 遵医嘱选择药物和保健品,避免盲目购买网红产品。 |
食物储存 | 推广高端设备:通过高科技概念推销昂贵储存设备(如智能冰箱)。 | 优化现有储存条件,定期检查食品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设备投资。 |
饮酒与吸烟 | 文化标签:通过社交文化和广告制造饮酒吸烟与“品味”或“放松”相关的联想。 | 建立健康的社交习惯,减少或避免饮酒与吸烟的依赖。 |
人际关系 | 消费社交:利用孤独感推销社交平台会员、交友活动等付费服务。 | 注重真实的线下社交,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而非依赖商业平台。 |
金钱压力 | 兜售快速致富:通过投资课程或金融产品宣传轻松赚钱的理念。 | 提升金融知识,慎重投资,不轻信“轻松获利”的营销。 |
数字依赖 | 算法驱动上瘾: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的算法吸引用户反复使用。 | 定期反思屏幕使用习惯,设置限制工具,减少被动内容消费。 |
性健康 | 制造焦虑:以“完美表现”或“健康焦虑”推广高价产品或疗程。 | 多了解性健康知识,选择正规产品,不被焦虑驱动消费。 |
环保与毒素暴露 | 绿色营销:通过环保或有机概念提高产品价格,利用消费者的道德感。 | 理性判断环保产品的实际价值,避免盲目追求“标签”。 |
自我认知 | 鼓吹速效方案:通过课程、书籍或工具贩卖“快速提升自我”的幻想。 | 坚持长期学习和反思,不迷信快速成功的课程或方法。 |
总结建议
- 保持批判性思维:深入了解市场推广背后的真实价值,避免被营销噱头牵着走。
- 制定清晰目标:根据自身需求规划消费,避免因外界诱导做出过多不必要的支出。
- 提升自控力:学会识别自己的弱点(如懒惰、焦虑),并通过健康的方式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