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他人的行为


一个孩子总爱发脾气、跟老师闹,每次都闹到自己哭。你猜激进行为主义者会怎么对付他?

激进行为主义者会推测,这孩子是不是很享受哭泣的感觉。更具体地说,也许他喜欢眼泪流到脸上的感觉。

这个思路有意思吧?解法更有意思。激进行为主义者建议的解决方案是补偿他的感觉。看到孩子要发脾气,你就鼓励他沾点水在自己的脸颊上——他得到这个感觉,也就没必要发脾气了。

你要是觉得奇怪,那是因为你是个成年人:对你来说,当众哭泣意味着很多很多;可是对一个孩子来说,也许哭泣就仅仅意味着脸颊上有水。

激进行为主义认为没必要想太多,对症下药就是。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逃避做作业吗?那你可以跟他讨价还价,这些题目可以先做一半;或者许诺做完马上就能休息。

孩子总打断大人说话是想要吸引注意力吗?那你可以告诉他,想要说话只要先打个招呼,有礼貌,就可以加入我们的对话。

孩子躁动不安是想要那个玩具吗?你直接问他就行。如果他只是想要那个玩具,你可以承诺下课就可以玩。

当然,你需要细心观察、包括做些实验,才能找到那个直接原因。但这里的关键思想是只要找直接原因就行,找到之后可以采用补偿、替代、推迟的办法,你就能很好地改变他的行为。


我对行为主义的这一套是有所领教的。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们未必听说过什么行为主义,但是现在想来,他们的做法就是行为主义。

当时我们学校也不知道怎么想的,非得要求所有同学在教学楼里走路时必须靠右通行,就像开车一样——哪怕是整个走廊或者楼梯里只有一个人,也要求你右侧通行。而我们很快就适应了这个要求,因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干部,只要看见你没靠右边走,就会马上提醒你。

后来我形成了本能,一直到现在都自觉靠着右边的墙走……

所以这套方法肯定是有效的。但行为主义者对老师有个提醒,就是你使用这套方法最好有点道德感——因为这确实就是把孩子当动物一样训练。搞不好,这种训练有可能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比如说让孩子丧失了主动性。

这大约有点「术高莫用」的意思,罗伯西斯提醒老师们要注意两点。一个是你得有同情心,你改善孩子的行为必须是为了他好才行。一个是哪怕你绝对是对他好,也不要轻易使用这招。最好只在他的某个行为会影响到他人、干扰公共秩序才管,把人管得太严了毕竟也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