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心痛不已。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外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了。老人拥着女孩说:“孩子,是你开错了窗户。”

但是,互联网只是提供了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而现实中却是在制造更大的信息不对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息不对称能否降低,关键不在于信息是否更多,而在于信息搜寻与匹配的效率是否更高。互联网不仅传输信息,同时也生产大量信息,因此用户碰到更多垃圾信息的可能性会大幅度地提高,受到错误信息源干扰的可能性极大增加。

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印证,信息并不会因为互联网而变得对称起来,互联网只是增加了信息对称的可能性而非真正提高了信息对称的实际数字。什么意思呢?你如果把自己当成专业人士来要求,用心地大量搜集信息、分析信息,你是可能达到对称的,但是这样的成本其实也是很高的。而如果你是一般的平民,不能达到专业人士的高度,你接触到的信息越多,那么你碰到的噪音就越大,正确信息的占比其实就越小。

市场普遍的情况是:同样的基本面,有人卖出,有人买入。同样是对西湖边的一块地,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背后反映的是参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由于投资者对风险预期的不一致,博弈之后才形成市场均衡,这恰恰说明了参与主体的差异性是市场产生的基础。这种差异性反映在市场主体的专业背景、经验累积、风险偏好、投融资需求等各方面,甚至占有资源的不同都会产生极大的差异,一个人去竞拍和一个房地产企业去竞拍,两者的定价差异是极大的。而这些都需要专业机构来进行风险的识别、定价、监测和管控。

目前,互联网的通用模式是:“以免费圈地,而后猎杀合围”,这种跑马圈地式的互联网与最早的免费理念相比早已是背道而驰了,而且互联网免费策略的垄断程度更高。从目前BAT(三巨头)三座大山垄断互联网可以看出来,互联网的世界更为现实和残酷,垄断性更强。

所以,从悲观角度看,金融世界是“暴利追逐型”,互联网世界是“赢者通吃型”,当互联网附属于金融之后,金融的逐利性和互联网的垄断性结合起来,只会更加垄断和追求暴利。

回顾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动态的、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短期好玩的东西,长期往往是不好玩的,而民众更热衷于追逐看短期,一旦受到伤害,却悔之晚矣。要做好这个平衡点很难,这需要考验监管者的智慧。

因此,一个不充分竞争的市场,无法倒逼金融机构进行体系内的优胜劣汰和自我进化,更无法让银行知道自己到底准备走什么路径。银行每天喊着用户至上的口号,却不知道到底谁是自己的客户。貌似所有的人都是,貌似所有的人都不是。到最后别人的客户你抢不到,自己原有的也留不住,何必呢?

不过我觉得现在这个事情的的确确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觉得我们的监管部门对互联网的了解,真的是不够,在舆论战上是完败。政府部门的危机公关能力很差,从头到尾像个小寡妇一样,躲在家里不吭声,弄到老百姓还真以为政府出的阴谋诡计,形成这个判断以后,你再出来说话,估计也没人信了。互联网的时代,是个快速定性的社会,面对问题一定要坚决果断地自证清白,然后也要了解屌丝的想法,理解屌丝的思考逻辑。有时候要允许自己犯点错误,工作的时候放开一点点尺度,你一直是说我要零出错,公众对你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零容忍它最终会酿成大祸,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政府需要去想的一个事情。

市场是会传递弱智的,一旦一个阴谋论出现,会很快流传,而且在互联网上日趋集中的三座大山,在此刻都是统一战线,拥有极大的资源来掌握话语权,给监管部门带来的压力是极大的。我估计这段时间,银联是躺着中枪,而监管部门则是欲哭无泪。确切说,屌丝向来都是自己的掘墓人,这次至少在暂停二维码这个事情上,央行做的是对的,安全不是借口,而是实实在在的诉求。

如果非要做个比喻,其实阿里打造的是独立账户体系,通过其庞大的商业形态,构建了一个闭环网络体系,犹如一道马其诺防线,任何正面进攻都打不过支付宝。但是微信不是跟你正面进攻,它是直接绕过这个独立账户体系的竞争,走的是支付通道的模式。所以,形成了看上去跟支付宝的竞争态势。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一点,我们的理财理念,感觉有点问题,谁都期望通过理财来改变下自己的生活,我感觉不对,我们说的理财的前提其实是要有财可理,在没多少钱的情况下,你再怎么折腾来折腾去,一年撑死了也就相差个千把块钱,弄得不好还赔钱。从实践来看,通过理财来改变生活状况的可能性真的很小,最终还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关键。努力赚钱是第一位的,理财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别被谁谁谁今年炒股翻了多少倍、投资什么赚了多少给忽悠了。

我们要想明白的是,最终我们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清楚了,然后再想如何做投资。我自己的想法是,投资,第一投资自己的身体,勤奋锻炼身体,吃好喝好,才能在死的时候不白死,吃过,喝过,玩过就行了;第二投资家人,让家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那你才能吃得开心,喝得开心,玩得开心;第三投资朋友,多跟朋友打打球,聚聚会,身心健康,以后都是财富,万一有个啥事情,朋友都会来帮忙,到了第四个层面才是投资理财产品!

判断是否有独立性,只要从盈利模式上就可以看出来。国内所有的财富管理公司的收入都是来自于金融产品提供方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的提成,从这个盈利模式就可以推断其不具备独立性。一般来说,收谁的钱,自然就听谁的话,区别仅仅在于多听点还是少听点罢了。 仔细翻下诺亚财富一季度的报表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它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销售信托产品,这占了它超过一半的交易收入,另外一块大头是销售私募股权基金的佣金。诺亚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家可以算作是成功的财富管理公司,它尚且如此,别的公司就更不用说了。

仔细翻下诺亚财富一季度的报表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它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销售信托产品,这占了它超过一半的交易收入,另外一块大头是销售私募股权基金的佣金。诺亚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家可以算作是成功的财富管理公司,它尚且如此,别的公司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在很多次财富管理会议上提出,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而只存在理财产品的销售公司。这种在佣金和风险度之间寻求平衡点的销售行为,必然会偏离财富管理的方向,让财富管理走入一条死胡同。

我们的财富管理就是如此现状,做股票的不断给客户分析哪只股票好,做基金的不断给客户分析哪只基金好,却忘记了,二级市场在某一个周期里,可能都是不好的,你再牛也做不好,比如当整个股票处于下行通道的时候,要实现很好的盈利难度很大。这个时候财富管理的配置就要脱离这个行业,看到更高层面去。所以,不能局限于单个的金融领域去做财富管理,这点的突破是有现实的金融难度的。

这里,或许很多人会说我猖狂,事实上,我真没自褒之意。因为我从不觉得看得太遥远是什么好事情,说白了,如果看透了人生,我们都终将死去,那么活着又有啥意思呢?看得太远的人,往往不关心当下,反而会失去很多机会,少了很多参与感。而且,看得太远的人往往都不快乐,相比之下我更羡慕那些只看一里路的人,活在当下是应该有的人生观。这些年,我也在逐渐改变自己的人生观,越来越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结局,而在过程之中。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旅程罢了,要走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才是我们旅行的意义。终点在何处,有与没有,都并不重要。

我这里顺便发个牢骚:我自己的感觉,金融领域还是有专家的,更多的经验累积和更多的学习,都可以产生专家。因为几千年以来,金融领域的行为方式会有变化,但是本质一直未变,经验推导是有意义的。但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的逻辑本身就是颠覆与自我颠覆,需要靠想象力去创造出这个世界未曾有过的东西,才能实现成功。所以在互联网领域,是很难通过对过去的经验积累对未来进行推演的,你的知识越多,越有可能成为你的负担,从而影响你对于未来的判断。 因此,在金融领域从业经历越长,犯的错误会越少;而在互联网领域,成功跟从业时间无关,也跟年纪无关。所以互联网领域不太会有专家,哪怕成了专家,也很快会被颠覆,固有的思维在互联网里面绝对是个大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坚持和专注的结果不是成功,而往往是死路一条。只有越具备创造性、越贴近市场、越明白屌丝想法的人,才越容易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阿里屏蔽微信是个很傻的事情。你可以否定微信,但是你不能否认现在微信的确是屌丝使用最频繁的工具。刻意要跟微信保持距离,丧失的不仅仅是对微信本身的了解,还有微信背后的运营思路。你要打败一个对手,首先要成为一个了解对手的人,知己知彼,才可百战百胜。就这么退出微信,本身并不是互联网思维。

同时,互联网企业对用户需求的关注是极强的。任何一个生存下来的互联网企业,都对用户心理研究得极为透彻。马化腾说,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90后在想什么。现在估计他开始害怕不知道00后(指2000年后出生的人)在想什么了,这个将会成为所有互联网企业最大的危机。而为了抵御这种危机,互联网企业必然会将用户的思维习惯放在第一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联网企业很多时候都是短期战略,所谓的长期战略我个人感觉都是扯淡的。

互联网上的竞争,往往都是这种以自己之无攻击对方之有,前面说的微信支付对支付宝的攻击,其实也是这个特征。因为微信支付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对于微信仅仅只是个应用而已。而支付宝的支付却几乎是全部,面对微信支付的时候,无论怎么打都是被动的。跨界的优势其实也体现在这一方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大型银行都这么低效率,还能活下来,并且盈利还不错呢? 其实就是一个核心观点:银行本质上是一个去能力化的机构。前面说过,任何依赖能力所形成的核心优势都无法规模化,那么也就意味着,要做大规模,必然是去能力化的。大银行的规模能做到如此之大,很大程度就是靠磨掉个体在体系里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随时可复制可替换。

所以,投资也好,做生意也好,只要是商业行为,核心必然是盈利,最终是为了赚钱。具备商业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敢于清晰地谈钱,追逐盈利,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合格商人。对合作伙伴也好,对自己公司的员工也好,都是负责任的行为。这么多年看下来,凡是属于玩玩的项目到最后都玩死了;凡是不预先设定规则的商业模式,一般到最后都内讧了。

老马这个人,我感觉有两大优点。第一个优点是世界上罕见的管理大师,阿里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我认为可以作为大公司的管理典范,的确具备高超的管理艺术。第二个优点是善于思考,善于思辨,对于长期性趋势把握得非常准确。

突然想起了当年李书福跑到北京,要求有关部门审批同意他造车的故事。他求爷爷告奶奶地找到了主管部门领导,领导语重心长地劝他说,你啊,别搞了,这个东西没那么容易搞,会死人的。李书福说,那你就给我个死的机会吧。世界就是这样,别想着给人做决定,你要做的事情是给他公平的机会。死不死跟你没关系,没有公平的机会,哪里有同等的成就呢?

只是在这里我们要先弄明白一件事情,为什么资金总是往高富帅身上去?为什么不能往80%的屌丝身上去?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听上去不是那么好听,但是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的,因为高富帅呈现出了比屌丝更好的创造财富的能力。事实上,决定借款能否归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还款意愿,第二个就是还款能力,确切地说,还款能力要远高于还款意愿。我们常看到说某某人很诚信,用二十年还了一笔钱,二十年还钱,结果是很好,但必然意味着某个机构承担了二十年的坏账。同时,能被举例来证明的事情,往往说明实属少数,所以才会是新闻。

所以,我这里不是贬低屌丝,屌丝代表的是另外一种金融需求,那就是比高富帅有更强的改变自我现状的意愿,他们更乐于吃苦和为未来奋斗,屌丝创业动力最强,从梦想角度来看,屌丝比高富帅更值得投资,他代表的是投资的金融需求。从屌丝的角度来看,借贷不适合屌丝金融,但是投资适合,尤其是高风险的风投。

回顾金融史,不管金融如何定义,有一点却是不可忽视的,就是金融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而且,金融的风险特性也与实体经济正相关,离实体经济越近的金融,风险越低,而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则风险度越高。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一旦金融游离于实体之外,这样的金融,你怎么玩,都玩不过来。

前些日子我在看德国某个中小企业的报告,非常有意思,在德国居然有大量的小企业,类似手工作坊的企业,存活周期普遍都在30年以上,一直以传统家庭传承的方式经营,从未扩大规模,也从未产生过融资需求。突然好像也能明白国外小微企业的融资额一直占比不大的原因,因为大量的类似这样企业的小微企业,压根不会产生融资需求。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真的吗?可能部分有难度,但是绝大部分并不存在真正的融资需求,很大程度上,这其实是被催生出来的一个伪命题。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是正常的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轨迹,如果中小企业融资都不难了,那才是见鬼了。而政府一旦把这个认知变成一种政治性运动,就会极大干预和影响正常的解决方式,出现矫枉过正的局面。

这个世界上,赚钱的事情从来是不需要呼吁的,而恰恰是又苦又累又脏又不赚钱的事情,才需要政府去呼吁。虽然话很难听,但是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和现实。

我跟很多人说过,珍惜你毕业后的五年时间,那是你唯一可以肆无忌惮过你想过生活的五年。这五年,你没压力,没负担,你错了可以回头,你的所有犯错成本都很低。但是过了这五年,你就不是你的了,你会有现实的压力,根本不可能真正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做一件事情前,深思熟虑是必然而且必须的,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你要有足够的理由去想明白做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做了再说,很大程度上是拿自己开玩笑,而且不负责任。我怎么能指望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做好事情呢?

因此,投资屌丝是合理行为,一旦屌丝成了小资,基本就不可行了,因为毫无意义了,患得患失的心态是无法创业的。他们只能被雇用,靠金钱来留住他们,靠感觉让他们卖命,而屌丝靠的其实是许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只能投资屌丝,而雇用小资。

我没有核实过真假,但是我还真有点信这种故事,风投的投资逻辑其实就是这样的,它不是投你有多少成功的概率,而只是投资你会带来多少无限想象力。哪怕听上去再不靠谱的故事,但是因为具备想象力,也会被纳入投资范围,从而使得风投所投资项目的失败率是远高于正常企业的。所以拿到风投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有更高的成功概率,相反是有更高的死亡概率。对于拿到风投的企业,只能说它具备更好的想象空间,但是未必代表这个想象空间一定能实现。